大陸及香港影人參加「金馬53」,風光抱走17座大獎,引爆「國片為何積弱不振,有沒有機會迎頭趕上」的討論。

「有好的創作,可以分享是好事」導演王小棣表示,獎項並不代表什麼,大家也不必因而憂喜,而是要思考國片如何進步,更強調:「若以金馬獎得獎的多寡做為國片的保護牆,並不可行,台灣影壇不能關著門給自己鼓勵。」

王小棣導演表示:「台灣影壇積弱已久,但大家都在努力,沒有得到獎項肯定,當然是個打擊……那些批評金馬獎或國片不好的人,請想想自己平時是不是常常看國片?不是說要拍手叫好,而是在自己的人際網絡範圍內,討論國片觸及了哪些事情,哪些有趣,哪些該進步,多討論也是好事情,如果大家都保持冷漠,只有在沒得獎時跳起來罵一罵,這其實也是積弱的原因之一。」

對於國片的未來,李行導演表示:「知恥近乎勇!台灣的導演畢竟比較年輕,要加強學習,多努力;電影創作是看自己的功力,歷練不夠也不行,必須多加強用功,需要了解市場,拍片不能只滿足自己的創作創意,也要看市場需求。」

葉如芬則建議文化部放寬標準,在每年大陸片配額、獲得最佳劇情片獎的16部大陸片之外,開放所有入圍金馬獎的大陸電影都有在台灣上映的資格:「入圍等於金馬評審已經幫觀眾選出一批不錯的大陸電影,大家看了,才會有比較的正確聲音,讓台灣影人有觀摩的管道,才是台灣影壇進步的動力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ibei8508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